【經開記憶】灃水鎮東高村:以歷史記憶鑄就時代華章 | ||
|
||
|
||
陶淵明在《桃花源記》中有言:“(桃花源)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行數十步,豁然開朗。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屬。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?!S發垂髫,并怡然自樂?!蔽覀兘涍^碩大的村碑,沿一條不甚寬闊但十分平坦的柏油路向東高村前行,跨過頗有年代感的鐵路道口,便可一窺東高的概貌——被粉刷得色彩統一的房子錯落有致、星羅棋布,與靜謐的山林相映成趣,如原野中閃耀著的一顆明珠。 初入東高村,一股厚重的歷史感伴著新時代的發展撲面而來;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,在清冷的風中每個人卻都掛著幸福的笑容,這些笑容甚至超過了冬日的暖陽,如汩汩清流,沁潤了我們的心田。充滿幸福感和自豪感的東高村從不缺少故事和記憶,今天的東高之行,就從村中的這棵古槐開始。 元代國槐見證歲月變遷 村里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,面前的這棵古槐栽種于元代,風風雨雨七百多年,樹干已不可避免地衰老、枯敗,但在東高村民的保護下,依舊挺立在路旁,即使是在立冬后的十一月,依舊展現著無限生機。 這棵槐樹見證了東高村七百多年的發展歷程,歷經三個朝代,走過民國時期,直面戰爭和鮮血,迎來建國后的和平與富足。講到這里,我們不禁想起66年前,也就是1946年的大槐樹下,烈士曹文為堅守黨和國家的秘密,在受盡敵人折磨后,被殘忍殺害,犧牲于此。如今,輕撫大槐樹的樹干,透過粗糙的樹皮,依然能夠感受到一股涌動著的愛國血液。在這個由鮮血澆灌的蔭蔽的不遠處,就是灃水地區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。 紅色東高點燃抗日烽火 早在七七事變之前,中共益都縣黨組織就在東高村組織了以貧雇農為主的“同樂會”,以上夜校學文化的名義,進行共產黨的有關啟蒙。1932年春,益都縣農民協會成員羅光州來到東高村指導建立農民協會,并形成了30余人的規模。在東高村村民當中,賈盛遠較早接受了共產黨的宣傳教育,并經鄒光中介紹在洪溝村加入中國共產黨。賈盛遠后化名孟凡東,與時任洪溝村黨支部書記的舅舅孟金山以及鄒銳一道,在東高村先后發展了十余名地下黨員。經過淄川縣委批準,東高村于1938年秘密建立第一個黨支部,由此,東高村成為灃水鎮黨的活動開展最早的村莊。 在采風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,東高村黨支部在一家名為“致和堂”藥店的北屋里秘密成立。藥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,20世紀30年代的藥店掌柜趙樹德是一名醫術高超、樂善好施的進步人士,為東高村共產黨的早期建設提供了相當的幫助。在抗日戰爭時期,“致和堂”也為八路軍和中共地下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藥品補給。如今藥店盛放中草藥的柜子依然靠在南屋的墻邊,黨支部舊址的對面也成立了與“致和堂”相關的中藥研究機構。 時光把黨支部舊址的外墻侵蝕得傷痕累累,但閣樓上的瞭望哨仍屹立在正門之上,屋內的電報機早已毀損,但作為暗號的貓叫聲穿過幾十年仍有余音在梁! 上下同心展現時代新風 如今的東高村,繼承祖輩的光榮傳統,在村委領導班子的帶領下,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,白墻紅瓦成標配,標語紅旗處處有。不僅如此,村中還建成了長者食堂,為老人們提供保質保量的飯菜;曾經的黨支部舊址,也經過修繕和保護后作為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,促進了當地的愛國教育。 一位村民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表示,過去的時候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很不方便,尤其是年輕人都外出之后,老年人的生活遇到問題更是難以獲得幫助。后來村里建起了長者食堂,配置了款式統一的免費餐盒,為75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午餐;現在村兩委進一步提高餐食質量,注重營養和葷素搭配,制作適合老年人的飯菜,不僅解決了村民們的“吃飽”問題,更保障村民向“吃好”邁進?!皫啄昵俺鲩T被人問起是哪個村的人的時候總因為東高的清貧感覺不好意思,現在我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村民生活質量也提高了,出去說自己是東高村人都會有一種幸福感和自豪感?!?/span> 如今的東高村,正朝著“打造紅色旅游文化基地”的方向穩步邁進,綠色環保、生活富足、紅色圣地,已悄然成為東高村人面向外界的嶄新的名片。 |
||